汉字循根——治与制、製
录入时间:2024/6/11 19:35:55
治,是个会义字。金文借用“辞”或“司”,意为很乱,相辩不下。加个“司”,表示主持、主管,意为有人出来主持公道,拨乱反正。篆文另造了会义字,水+台。水旁,意为平等,就象水旁的“法”字是同一个意思,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右边的“台”说法不同,一说“声旁”,好象有点勉强。另一说是用土石构作堤坝、烽火台,意为瞭望、站得高,现在说顶层设计。表示“治”,是要靠法律的,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这样,一个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但是,汉字的这个“治”,根据造字的本义,一开始是用于或者说起源于“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与治水有关。”
治,是一个动词。其义为控制,处理、管理。如治安、治罪、治国、统治、法治、治天下等意。
古籍中有“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其次,还有安排、整理、研究的意思,如“治学”。
制,甲骨文由“木”和“刀”组成,本义为劈砍树木并加工成器,即今天所讲“制作”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从金文开始左旁成“未”呢?应该是为了表示树木茂盛的意思。表示所砍之木,是枝叶茂盛的大树。小篆在此基础上保持字形、显得更加规整。古文中曾出现过在“制”的左旁右侧加上三撇,据说是表示砍伐的痕迹。此后,隶变和楷化,只是字形压扁或正方,其本字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制的含意为截断,如切割。制作,如制造。制定、约束,如抑制、控制等。还有决断、法度、形制等含义,如裁决、制度、式样。
那么,制与製有什么区别呢?“製”是在“制”的基础另造的,最初专指剪裁布料,制作衣服。后引申为制作具体的器物。如製陶、制作工艺品。后又引申为撰写、作品,如著述、文艺作品等。
现代约定俗成是,“製”用于具体物件,包括艺术工艺品的製造等。而“制”用于制定一项制度、规则、规章等,是文书而不是食物。
“制”的使用范围大,“製”要小。可以这样说,一开始时“制”包括了“製”,只是后来区分出来。把“製”的含义规定在“製造”具体物品范围内。
分清了制与製的区别后,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辨析和明确一下“治”与“制”的区别和具体用法。治,为治理、管理。可引申为治国、治军和治理一切事务。而制,就是制定、制造,用强力约束,限定等,如制定规章、制度、法律等。2020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辩证把握“制”与“治”的文章这样说:“国家治理的中心问题是“制”与“治”,即制度与治理。完整的国家治理由“制”与“治”共同完成。”明确讲明了“制”是“治”的依据,另一方面“治”又是“制”的实现和保障。没有制度,治理就无法可依。反过来,没有“治”,“制”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2020年8月1日《法治日报》正式更名《法制日报》的原因。一字之别在于更准确体现了全面以法治国的内涵。既表明法制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即已经初步、全面完成了社会主义中国法律的建设。正在全面步入新时代以法治国的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