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循根——儒佛道
录入时间:2021/7/22 15:10:07
儒、佛、道(又称儒释道)的精髓虽然各有倚重,但三者可以互补、相连、相通的,俗话概括为“道根、儒茎佛叶花”。所谓“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就是说人要有一颗佛陀般的善心,有道家淡然洒脱的风骨,有儒家懂礼尚仁的行为举止,用“大度看世界”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儒,没有甲骨文。需是“濡、儒”的本字。金文“需”是“大人、成人的意思,中间的四个点表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金文变为“雨”字头,是误写。篆文将下部的“大”,写成“而”也是误写,使本来表示体虚出汗的象形字,变得面目全非。
当“需”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一个单人旁,另造了一个“儒”代替。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克己复礼”,“以礼治国”。有人甚至这样解释:人活在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要获取。但获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即所谓“非礼勿动”。
这样看来,儒,如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结合起来就是“人之需”。而这个“需”,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拿得对”、“拿得到”。
佛,没有甲骨文、也没有金文。小篆的“佛”,是单人旁与“弗”的组合。弗,是“佛”的省略,表示相似、相仿,本义是表示人的形貌相似、相近。
“弗”的另一个本义是像绳索捆绑“箭、炮?矛等战械,表示休战、不战,因此有“治”的意思。还有“不”的意思,如“自愧弗如”。所以“佛”的意思,如“人不”或“不人”。
“人不”就是懂得拒绝、懂得放下欲望,超脱物外的追逐。“不人”就是无人,也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捆绑?,做到了这两点,就是“放得下”。
佛,专指佛教,为古印度时所创立,因大多数为释迦摩尼,故又称释教。
道,甲骨文在四通的大路中有一个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大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了甲骨文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因此“首和止”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边动脑筋边行走。还有金文用“手”代替“止”,表示牵拉引路,强调了“牵引”、“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了金文字形,省去了“手”,将“止”和“行”组合在一起,并作了省略。造字的本义为“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导”等。
道,除了以上本义外,还有“途径”、“方法”、“规律”、“真理”等含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创立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脱俗超世的境界,教人学会“想得开”。
综上所析,儒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是教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佛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的核心理念是适应,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教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