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循根——强弱
录入时间:2021/7/22 15:04:45
汉字逻辑性强,还常常富含着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哲学智慧。就拿“强”与“弱”两字来说,都用同一个“弓”作字符,怎么就可以既表示“强”,又能表示“弱”了呢?
且听笔者细细解读:
金文的“强”,由代表弓箭的“弓”,加上代表疆界的“ ”组成。其本意是用弓箭丈量土地,划定疆界。造字的本意为“武力鼎盛、疆域广大。”如《战国策·齐策》“天下强国无过齐者”。《老子》“自胜者强”。引申为多、广大等,后在原意的基础上加“土”另造一个“疆”。没有“土”的“彊”与“强”同义。所以书法家写“自强不息”时,用“彊”也是对的。
篆文“强”是一个后造字,左为“弓”,加上“厶”为“弘”,再加上代表猛兽的“虫”(古人称老虎为“大虫”)成为威力无比的“强”字。意思是弓箭发出很大声音能够射杀猛兽的硬弓。
强的本义是“硬弓”,自然引申为“壮健”、“强盛”,也引申为“坚硬”。如《荀子·劝学》“筋骨三强”。《广韵》“强,健也”。《礼记·曲礼》“四十曰强”等。
“强”还引申为“野蛮”、“逼迫”等。如“强占”、“强求”、“强迫”等。《尔雅》中就有“强,暴也。”
这个“强”有另一个读音为(僵),意思是物极必反,再强硬的弓箭也是如此。强到极致,就是僵硬。因此,“强”还有“僵硬”的含义。
篆文“弱”字,也用“弓”字作符,那么,“两弓合力”,怎么就变弱了呢?关键是“弓”字下加的“三撇”,这三撇像须发,表示年长或衰老。两弓之下各加三撇,表示强弓已老旧,大概也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强劲的弓弩在使用久了之后也会失去弹力。造字本义是:“强弓寿命已到,缺乏力量”。如《正字通·弓部》“弱,衰也。”代表词如“弱小”、“老弱”、“弱不禁风”等。
引申为“不强硬”、“不突出”。如“弱者”、“弱项”、“弱势”等。
中国汉字来源于自然,取自于生活,具有非常的想象力,集“形象性、逻辑性和符号性于一体”。就拿“强”字来说,由用弓箭丈量土地开始,引申出“强而所获”、“强而使之广大”的意义。再由用发出宏大声音的字符,表示强弓射箭,用大“虫”字符表示这种强弩可以用来射杀猛兽。进而,继续联想,强劲之极,转为“老旧”、转为“衰败”、转为“柔弱”的过程。
每一个汉字偏旁、字符的添加或减少,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升至哲学层面,强与弱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强弱不仅可以相互转换,而且弱小可以变强大,强大又可以逐渐衰败,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几乎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规律。
另外,在战争案例中,还有“强者示之弱”和“弱者示之强”的强弱变幻战法,甚至可以达到“不战而先胜”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