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 礼器碑》,是东汉镌立山东曲阜的著名汉碑之一。《礼器碑》, 分为碑阳、碑阴和碑侧。书法风格独特、成熟, 又富有变化。是东汉隶书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是汉碑入门者极好 的范本。临写时应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一、 细而滋润, 瘦而劲挺。
《礼器碑》 以 "细" 、"瘦" 为特点, 初学者常常刻意临摹其 "细"、"瘦" 的外表, 忽略 其用笔之 "润" 和 "挺" 。只强调 "细" , 不追求用笔之滋润; 或只强调 "瘦" , 不追求用笔之 劲挺,都是不全面的,都不能全面反映《礼器碑》的精神。例如 "皇" 字, 在总体上很细的情况 下, 上半部 "白" 字的外轮廓也有粗有细, 下半部 "王" 突出字的滋润, 以产生稳定感, 尤其 是捺笔粗而丰润, 使 "皇" 字精神焕发。"荡" 字除了草字头略粗外, 下半部几乎没有粗笔, 但 所有画还是非常圆润, 笔笔中锋、含蓄。"食" 字 "沙" 字, 一细一粗, 食以细为主, 突出捺笔, "沙"粗为主, 却使本不显眼的短竖特别耐人寻味。
二、 匀而不板, 静而多姿。
自古以来,习书者都难免匀而板滞, 静而乏姿。而《礼器碑》却将 "匀与活"、 "静与姿" 这两对矛盾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说《礼器碑》 "匀静", 则达到了极致。论《礼器碑》之灵活 与多姿, 亦出众超群。下图所示碑中 "台"、"画"、"图" 三字, 由于横划极多, 均匀分布, 很 容易流于呆板, 而《礼器碑》这三个字却处理得很巧妙, 极灵活。其巧妙灵活之处, 就在于 三字的结构处理上。"台" 字, 长短九横, 分布成"细腰" 形, 使 "台" 字活力倍增。再看 "画" 字, 八横也是长长短短, 却组成了几乎与 "台" 字完全相反的形状, 也使本来易呆板的字,增 加了动感,活了起来 "图" 字就更不用说了, 没有波画捺脚, 要使只有横竖组合的这个字活起 来。 除了框部的变化外,使 "图" 字, 产生动感的主要因素, 是 "图" 的外框。外框可以说 是典型的横不平, 竖不直, 再细细观察发现, 外框的两横是一横外拓, 一横内抑。两竖也是一 竖外展, 一竖紧缩。使竖与竖之间和横与横之间产生对比, 增加变化,这样就使本来最易写得 板滞的 "图" 字也活了起来。
下面,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礼器碑》的 "鲁" 字与 "百" 字。从碑阳至碑阴, "鲁" 字、 "百" 字, 不知其数, 而莫有同者。
下面是碑阳中的三个 "鲁" 字。第一个方整、严谨; 第二个洒脱、收放有致; 第三个飞动灵活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一下, 就不难发现"鲁" 字的变化, 除了下半部 "日" 的细微不同 外, 使其产变化多姿的主要原因, 在于上半部 "鱼" 的结构变化上, 而"鱼" 的变化又集 中在第一笔 "撇" 上。
再看看碑阳中的两个 "百" 字, 第一个波画平直, 捺脚亦很平静, 且下半部 "白" 字略大, 显得稳重庄严。第二个下半部写得很平稳, 亦向内紧缩, 但波画却由细到粗, 一波三析, 变化明 显。上下对照, 一放一收, 对比强烈, 表现出《礼器碑》既严谨又自然生变的书风。
三、爽而勿滑, 秀而勿媚。
《礼器碑》属俊秀一路, 但其又不似《曹全碑》那样妩媚。这是因为《礼器碑》除了爽快 秀丽之外, 还显示出一种典雅端庄的美。要真正把握好 《礼器碑》, 还必须达到 "爽而勿滑, 秀 而多姿"的境界。要做到 "爽而勿滑" , 就要切记用笔之凝炼, 既做到 "爽" , 而不流于 "滑" , 仍要留得住笔,刹得住车。例如下面的 "华"、"堂"、"宝" 三字, 虽然看上去都很细很爽, 但 也感到相当疑炼, 相当有厚味。要做到 "秀而勿媚" , 那就要结体端庄, 《礼器碑》的秀是建筑 在 "端庄" 基础上的。于其说秀而端庄, 倒又如说是一种端庄的秀、端庄的美。例如这里列举 的 "争、子、氏、代" 四个字, 写得都很秀。
在结体上, "争" 与 "子" 都突出了长撇, "氏" 与 "代" 都突出其长捺, 不管是长撇还是长捺, 客观上都使我们的视觉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把这些字最秀美的一笔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常 常使我们忽略这个字的主体部分。然而,《礼器碑》财产能做到 "秀而勿媚" 的奥秘, 却全在 于这个主体上。粗看起来,这个字的主体部分都不显眼,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平直端庄, 丝毫没有因为某一笔的秀长而影响到整个字的平稳, 所以,《礼器碑》给人的印象, 往往是既 端庄又秀美。